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2024-05-20 01:23

1.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钱财是工具,能为善,亦能为恶。
“
钱财你适当运用它就好,不要有个占据拥有它的贪念,到头只会害苦自己,走不了也再滚下去,又白费了一遭。 ​
“万万千千,过眼云烟。”即使有多少金银也拿不动,每个人都不过是个过客,人人平等而没分别。
钱财取之有道而再用之社会,利益人群,这才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当钱财到达了一个峰值、一个大数之后,衣食绰绰有余,若不将它发挥运用在好的一方面,回馈于社会,那再多下去的话,也不过是张纸而已。 ​
如果学佛,越学越穷,当然包括人格及经济两方面,这样的话,请问谁会去学佛?人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这种想念,是放之四海皆准,无时或已的。
佛陀是位大富贵的圣者,在家时是富贵的皇族,出家成道后更富甲三界,为众人王所独尊供养。成佛肯定是双赢的,不只人格富贵完美,经济资财上更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佛国里的财富珍宝,岂是天界和人间所能够比拟的。
所以我们身为佛陀的弟子,绝对不可能越学佛越贫穷的,学佛应该是越学越富贵的,这样别人看见学佛原来这么好,也必会趋之若骛跟风来学,谁又不想自己富而且贵哦?
越学越穷,皆因你不得法。如果你得到真正传承灌顶的财神法、如果你不吝啬布施不断、如果你没有做十分缺德的事,那黄金钻石自然会跟著你走的;不是人求钱,而是钱追人!别人是求之不得,而你却是不求自得哦!假使修有真正传承的财神法不能让你富贵,内财与外财兼得,让你富起来,那你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看看哪一块自己做的不到位?内财是人格的美德,外财是金银珠宝玉石,修财神法是内外财两方面双得双赢的。"一常观世音师父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2.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看完顿悟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好,但是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幸福感越来越低,济群法师提出这样的一个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明了广大众生的苦恼,我非常感恩济群法师的慈悲之心。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曾观照自己的内心,我是如何看待财富的,我又是如何追求财富的,我是一个追求热衷追求财富还是淡漠财富的人,带着这些琐碎又迷茫的问题,我走进本节课的内容。
  
 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看财富的来源,能否智慧的使用财富以及是否对财富有贪著之心,财富分为“毒蛇”和“净财”。凡是那些来源不明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都属于“毒蛇”,不仅如此,不会智慧的使用财富,随意挥霍财富,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轻则伤害自己,重则家破人亡,损害国际利益,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相对应的是我们要“如法”的求财,只有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财富才会变成我们的福报。
  
 追求财富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对于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呢?相信很多佛家弟子内心也有这样的纠结。济群法师告诉我们,佛法和追求财富并不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只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我们要养活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如果是出家弟子,那么就可以放弃对财富的追求,因为这些物质财富很容易对我们形成一定的干扰,物质越多干扰也越大,为了能有一颗清净之心,我们就不能再去追求财富了。还有,如果你要修一颗菩萨心,那就要去追求财富了,因为菩萨是要利益众生的。所以,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发心,不要被外在的形式所拘泥。
  
  
  
 我们该如何追求财富呢?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既包括昔日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往昔的业力我们已经无法左右,但当下的努力却是可以做到的。除了培养自己的生存技能外,也要培植自己的福田,也就是恩田(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敬田、悲田。福报就像土壤,肥沃的土壤才会长出丰硕的果实,贫瘠的土壤,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而没有生存技能,即使有很大的福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另外济群法师对于如何使用财富也给了一些启示。第一份,用作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作投资增值。第三份用作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财富才真正属于我们,济群法师也是通过对于“财富”的理解,进而说明“空”的概念,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都遵循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财富。
  
 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了财富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尊贵,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些人生来贫困窘迫,这不是老天不公,而是往昔的业力积累,这样想嫉妒之心会减弱,而我们自己如果也想获得财富就要从现在开始遵照法师的指示,慢慢的积累福报,进而改变我们的命运。

3. 佛说如何得财富?

现在世间人迷于物欲,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这是所有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源;解救的方法是帮助他觉悟。你帮助他觉悟,你跟他讲经说法他不听,他说天天学经教,这个东西不能发财,他的目的在发财,他的目的在升官。我学这个东西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他排斥、他拒绝。其实怎么样?他搞错了,真正学这个东西,确实能帮助你发财、帮助你升官。
  怎么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袁了凡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改造命运,升官发财。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升官发财,还延长寿命。不仅如此,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学习这个法门他得了好儿子。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作佛都能成佛,这是最难的,世间功名富贵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他为什么会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果报!果必有因。佛不迷信,你知道果报之因。你修因,当然你果报现前,升官有升官的因,发财有发财的因。发财的因是什么?佛教菩萨无量法门总结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要是把布施详细说明,那就是全部的《大藏经》。
  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的什么?就是说的布施。这个三大类: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大的因缘果报。九法界众生离不开这个范围,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佛门才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想发财,你不修因,你财从哪来?
  我们看到现前社会上有很多发财的人,拥有很多的财富,我们很清楚,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那是缘;因有缘,果报就现前了。命里有财,什么事情不干,天天坐在那地方,那发不了财,为什么?有因没有缘。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缘!自自然然他就发起来了。如果你没有种因,再好的缘遇到了,你也发不了财,你没有这个果报。
  这个因好比是种子,我们用植物来作比喻,缘是土壤、水分、肥料、阳光,这都是缘。你有好的种子种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阳光充足,这个种子自然就生长,它会开花结果。如果你缘具足,我有土地,这个土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阳光都很充足,你没有种子,这个土地长不出东西出来。你有种子,你没有土地,你这个种子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出来。像这个桃,这个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桃树,它不会结果。所以种子、因跟缘结合它就现行了,才会开花结果。
  佛给我们讲了,布施是种子。财布施,那你有财的种子,你命里头有财;法布施,你命里头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读书,你要求学,读书求学那是缘,你智慧开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众生;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法华经》上讲得好,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经上讲了十条,这个是宇宙之间的大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怀疑了,对这个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运不难,人人都能办得到。可以改造自己命运,可以改造你家庭命运,可以改造社会命运,可以改造国家命运,可以改造整个世界命运,哪有办不到的事情!办不到是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对于这些理论方法没有信心,那就是一筹莫展。
  末后这两句说得好,‘于一切处庄严中,皆由诸佛能演说’。佛对于众生的恩德,就在这一句能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佛的福报,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长寿,真的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肯学,你不学怎么行?只要你肯学,只要你肯修;学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识,修是把自己过去所有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我们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发财,想许许多多发财的方法,错了,你所想的是什么?全是缘。像种树,种果树一样,你想什么?我这个土地要好,土地肥沃,我这里水分好、充足,阳光好,我一切照顾周到,但是怎么样?没有作物的种子,费了多少功夫,到最后你这块土地上长不出东西出来。没有稻种它怎么能长出稻出来,没有瓜种长不出瓜来,没有桃种长不出桃树,没有种子!这就是什么?你的想法错误了。你想发财,你必须要修发财的因,因是财布施,对于财很吝啬不能够施舍,你不种因,你希求果报,这个错误。
  我们在佛法里面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方法,我想得财富,我怎么做?修财布施。我今天没有财,我有一块钱,我布施一块钱;我有两块钱,我布施两块钱,这就是在修,诚心诚意的修,你的心愿是圆满的,你的因就是圆满的。我的财富只有这么多,我统统都拿来做好事、做善事去了,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那个因是百分之百;有亿万财产的人拿出十万、百万,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一个穷人两个相比的话,穷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他得的果报少,穷人得的果报多、圆满,这个才合道理。老天不负苦心人,才公平。否则的话,修福只有有钱的人能修福,穷人就不能修福,这就太不公平了,那就不合乎天理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人人都有分。问题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你会不会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如何得财富?

4. 佛教问题 求财富的问题

你这样不行的!
你现在满是一颗贪心,会有什么福报。
布施最重要的事发心。
一是发慈悲心,将自己的钱财物品布施给人。
二要发恭敬心,将钱财宝物十方三宝诸佛法僧 因为出家人  舍身修行 自度度他  传扬佛法  德行高广。你发自内心的恭敬。
三要有舍弃心,舍弃钱财,舍弃烦恼,看破放下,不执著于花花世界,不迷恋这滚滚红尘。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
你做到了哪个?
佛法是教你求的解脱的,不是给你拿来交易的。只要你发信清净了,布施供养必然获大果报。依你现在的心态,我负责人的告诉你,一定会有福报,但绝不会有大福报。而且你很容易误入歧途。
我不知道是谁这样误导了你,阿弥陀佛。

财富是看你的福报,布施是你自己做功德。功德大才会有大福报。不是说财富是因为布施。
你为了财富而布施会有多大的功德?
你为了弘扬佛法而布施功德又会有多大?
你可懂?

不要把寺庙当做聚宝盆  你仍一枚铜板 会蹦出十枚来。

最殊胜就是发清净心供养十方佛法僧三宝。不是求师父做佛事,也不求百千万亿等愿。而是心甘情愿供养。
并将功德回向于十方法界。此果报无量无边,百千万生受乐。

你若想发财,我到有法教你,你可每日持诵地藏经,并且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于家中供养地藏菩萨形象,每日烧香磕头,上供。求地藏菩萨加持保佑。并供养寺庙,供养僧人,弘扬佛法,传扬地藏法门。等你心念一转的那一天,福报自然来到。只怕到时你反要把钱全都布施出去了。呵呵。

5. 佛教的财富观是怎样的

这就是所谓的福报,包含了财富、名声、相貌、地位、寿命、人缘、运势等多种因素,每一个人的福报都是由自己的上一世的行为所获得,或多或少,因人而异,同时又在创造下一刻的福报。体现在中国民俗中,这就是生辰八字;体现在近代科学中,这就是DNA。诸如神佛菩萨,其之所以能够成神成佛,自然累积了巨大的福报,尤其是佛,福报近乎于无限。我们若行为端正、发心善良,以此去祈求神佛菩萨,那么不同的人则可获得如下恩赐:
        1、蒙佛指引,去往福报好的方向,渐渐福报显现;所谓“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即如此;
        2、蒙福慈悲,将个人未来的福报预支,提前享受,并能以此为起点,多做善事、多行善举,不仅能弥补未来的的福报,还能积攒更多福报。
        3、蒙佛慈悯,行方便法门,将他自己的福报分赐予你,以此为种子,为你种下善根,成就你未来的福报。
         因此,这就是我们求佛后面的奥秘,佛菩萨虽灵验,但更多的是在于自己!

佛教的财富观是怎样的

6. 佛陀教我们财富的处理方法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 《杂阿含经》
  一、合法的财富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钱财越多越好。
  二、发财的方法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如何合法取得呢?在社会上,聚集财富最基本的方便法门,就是要学习作工、经商、务农等各种的工巧技艺,同时亦要能勤劳、节俭、宽厚、信心、结缘、布施,如此必能致富。
   
  三、如何处理财富
  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合法财富,在《杂阿含经》里,将其分为四分来处理:
  一、分自食用,取之四分之一用做衣食住行之需。
  二、二分营生业:保留四分之二经营事业,继续投资。
  三、余一分藏密:另外一分要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四、结论
  佛教里处理财富的方法,除了《杂阿含经》的财富四分法外,余如《心地观经·厌舍品》的财富四分法为:
  一、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瞻家业。
  二、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三、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四、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在《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以波斯匿王为例,说明财富的处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一、一分奉如来世尊及比丘众。
  二、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
  三、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有四分法:
  一、为供养父母妻子。
  二、为瞻视人客奴婢。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
  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若能依上述方法处理财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
   

7. 佛教的财富观

 财富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资粮。佛教的各种经论中,都有关于财富的论述。
  一、佛陀对财富的看法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认为钱财是必须的,不仅是维持生活的需要,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依靠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的财富是佛教所鼓励的。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大富长者都受到佛陀的称赞。这些大富长者有钱财但不吝啬,他们用这些钱财供养三宝。比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毘舍怯四事供养,此时的钱财是善的,拥有财富者是值得鼓励的。
  佛教认为,钱财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处心积虑地储存钱财,或是贪求不义之财。否则,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佛陀住世时曾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所巧取豪夺,四为强盗土匪所劫夺,五为不肖子孙挥霍殆尽。如果一个人广生只知道集聚财富,悭吝不舍,甚至还谋取不义之财,则财富就会是恶的,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有这样一则佛教故事:
   
  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走到一条水沟旁时,佛忽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
  那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劳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是—坛黄金。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回家去了。
  回家后,父子俩取—块去金铺里兑换。金铺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的去报告了官府。一会儿,官府便把父子俩捉去了。再到家里去搜,剩下的黄金也一起查了出来。
  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凡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儿子说:「阿难!毒蛇!」儿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我们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死的,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得稀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国王听了,便问他们父子这两句话的由来,于是他们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
  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父子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怎么还不信呢!」波斯匿王因他们信佛,就把他们开释了。
  这个故事说明,贪图不义之财,会使人堕落,作恶,乃至丧失生命。
  佛教认为,对于自己手中的财富,如果应用得当,对人对己都是有利的。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钱财来维持,很多大众公益事业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办成。我们如果能够将自己多余的钱财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如果我们能用净财利益他人,改善别人的生活,增加别人的快乐。用福报再增福报,自利利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钱财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则钱财就不再是毒蛇,而是菩萨道上的助缘。
  二、获得财富的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财富,但要掌握获得财富的正确方法。佛经中对于获得财富的方法有详细的论述。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首先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言:「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
  掌握一门技术,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特长。有了技术,就能够靠所掌握的技术来创造财富,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获得教育子女所必需的支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以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所从事的职业既不违反国法,也不违反佛法。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对于佛弟子所可从事的职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
  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在这段偈颂中,佛陀告诉佛弟子,可以从事种田、经商、放牧、租房,以及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职业。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则财富自会与日俱增。
  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了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者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已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有些职业,不—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从事杀、盗、婬、妄、酒等以解决生活的职业。如屠宰、渔猎,或被雇负责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便是与杀有关的非法职业。又如专门从事偷盗或提供卖婬处所,出售婬秽书画。或者以妄言诈骗为业,或是从事酿酒,开设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从事的职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信徒所从事的职业也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的寺院也从唐代百丈禅师所提倡的农禅并重转变为农工商并行的方式。现代佛教界获取财富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房租田佃、餐饮素食、佛经流通、参观门票、经忏佛事等各种不同的方式。
  三、财富的分配
  佛教还告诫人们要善于合理分配财富,以发挥财富的最大作用。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佛陀认为在家佛教信徒,应当先学会通达世事,然后如法获得财富。对于自己通过辛苦劳动所得到的财富,应当分作四分来使用:一分用来供养父母妻子的家庭生活;二分用作生产事业的周转资金,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还有—分应当积蓄起来,作为不时之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财富分配方式。经云:
  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
  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以济于贫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将财富分为三份来支配。经中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除了将财富作为自用之外,佛陀认为应当将财富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是修福的最好方法。还可将一些财富用于救济自己的亲朋好友,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佛教还特别提倡将多余的钱财用来布施需要帮助的人。如《优婆塞戒经·般若波罗蜜品》中说:「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杂阿含经》说:「居亲眷属中,嫖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寿尽而命终,当升天受乐!」
  佛教认为,将多余的财富作布施供养,不仅利益他人,也是给自己和众生种福田。佛教认为布施供养有三种福田:
  「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阉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四、财富的经营
  财富作为身外之物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不懂得经营管理,就会减少乃至失去。因此,佛教将经营财富作为保持财富的重要方式来加以强调。在经营财富上,佛陀告诫信徒应当守护财富。如《杂阿含经》中说: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佛陀认为,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果实,应当好好加以守护。不使财物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而失去。
  佛陀告诉佛子,对钱财的使用应当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人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渐困难。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样的要量人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杂阿含经》中说: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
  佛陀还告诉佛子,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财富,还要防止「六损财业」的危害。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诉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佛陀认为,一若沉迷于以上六种行为,不仅会使自己的财富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生病、斗争、恶名流布、人不敬信、家庭失和等损害。
  佛陀为了让人明了「六损财业」的危害,还分别就以上六种损财行为作了详细的解说。比如,佛在论述博戏六失中说:「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佛陀认为,「六损财业」无论对一个人的财富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佛陀特意告诉善生,一定要远离「六损财业」,避免辛苦得来的财富损失。
  佛教的这些财富观,不但对过去时代有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正确地获得财富、分配财富、经营财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佛教的财富观

8. 佛教的财富观

      本周通过学习财富观,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
  
     最严重的问题是面对财富仍旧放不下,执著外在的,表面的东西。衣柜里面满满的,有的衣服都从来没穿过,可是还会不断的买不断的买,并且对自己很宽容。我追求的是时尚,不是高尚。对时尚我好像很有感觉,可是对于高尚,我却总是望而却步。一份无明在我的内心,总感觉追求正义和名闻利养是对立的。通过学习,我才看到,我没有真正的读懂佛法,没有理解因缘因果的道理。我执着我的身份,执着我的外表,执着我的存在,执着我的优越感。济群法师说,一个人虽然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他自己不感觉自己贫穷,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可我拥有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穷?因为我缺少一颗智慧的心,缺少强大的内在,我需要靠这些外在的伪装,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弱小,卑微。这不过是我的自以为是,本质上我还是那个弱小卑微的人,是那个充满恐惧,焦虑,压抑,怯懦的人,是那个时长常患得患失的人。法师穿着破烂的衣裳,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裳,站在名校的众多师生面前而无所畏惧,云淡风轻,是因为法师有一颗智慧而有强大的心。我敢穿着破烂的衣裳穿过大街吗?我觉得我会特别难过,我受不了路人眼神,受不了低人一等的样子。其实没有哪个路人用另样的眼光看我,也没有哪个路人觉得我是低人一等的,所谓的路人就是我自己。是我执,是我的无明。
  
      面对财富要有智慧。不管是财富的来源、使用,还是对待它的情感态度,都是智慧。
  
     一个人无智就无畏。在来源方面,以前我会怀着一种侥幸,对来源不正的财富,总是半推半就到最后完全接受,给自己找一些借口安慰自己,其实就是对财富的一种贪著。在使用方面对别人小气,对自己大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存在感,重要感,优越感。每个人终会老去,但是面对老去,我仍旧不甘心,想紧紧的抓住青春,受不了老去的那种卑微。可是不想老去,也得老去。穿的再漂亮,花再多的钱依旧遮掩不了岁月,痴心妄想的希望自己不要老去,这份痴心,又可怜又可悲,还有一分可恨。似乎无常可以是别人的,但是不能是我自己的。一个没有智慧的人,真的太可怕了,胆大包天,胆大妄为。
  
       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嗔痴膨胀的欲望,邪恶的欲望,虚荣心。不仅消耗了自己的福报,也败坏了自己的心。泡在一口巨大的染缸里,不断染污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形态朝向更低阶层堕落。而一个人的欲望,一旦被鼓动起来,是不能自持的,会被欲望掌控,不但会失去财富本有的创造价值,创造美好人生的价值,反而,让自己的生命走向毁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挥霍钱财的路好走,停下来却步步维艰,因为习惯推着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财富是我想要的,佛法更是我希求的。我需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和执着,以智慧心面对财富。
  
     今后的人生路上,面对每一笔财富,我会用佛法的智慧,所有的财富以最大的利益使用,而不是浪费了自己的福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